许多朋友都知道南宋末年钓鱼城坚守了整整36年的传奇历史,钓鱼城无疑是世界历史中值得重点记载的一个重要地点。蒙古军队在当时横扫欧亚大陆创元网,在围攻钓鱼城期间,蒙古大汗蒙哥突然逝世,这一重大事件对全球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。那么,钓鱼城为何如此关键,以致蒙古大汗蒙哥亲临城下指挥攻城?他究竟是怎样去世的?他的死给世界历史带来了哪些重要变局?
公元1243年,南宋时期的重庆知府余阶,在今天重庆合川区嘉陵江南岸的钓鱼山上,重新修筑了钓鱼城(早在三年前,钓鱼城已有过简单的修筑)。从此,钓鱼城便开始发挥其关键防御作用,成为南宋抵御蒙元军队进攻的重要军事堡垒。
1251年,蒙哥正式登基成为蒙古大汗。此前蒙古帝国局势较为动荡,但蒙哥的即位为帝国带来了相对稳定。在他的统领下,蒙古军很快展开了新一轮的扩张行动,先后灭亡了大理国和阿拉伯帝国等重要政权。
展开剩余74%在这样的背景下,1258年,蒙哥发起了对南宋的全面军事进攻。此前,宋蒙之间因灭金战争和窝阔台入侵南宋,京湖和两淮地区早已遭受重大破坏,导致粮草供应极为困难。相比之下,川陕地区损失较轻,且四川西侧紧邻青藏高原,水草丰茂,非常适合蒙古骑兵行军补给。再加上钓鱼城位于长江上游,掌控着夔门这道天然屏障,一旦被蒙军攻占,便可顺江而下直抵湖北乃至江浙,极具左右战争全局的战略意义,因此钓鱼城自然而然成为蒙哥灭宋计划中的核心目标。
钓鱼城地势极其险要,南、北、西三面被江水环绕,山峰陡峭高耸,海拔相对高度达200余米。唯一与外界陆地相连的东侧,设有深壕沟阻隔。南宋根据地形特点,修筑了独特的“一字形城墙”,使得钓鱼城成为一座难以攻破的坚城。
然而,蒙哥在此次征战中将攻占钓鱼城视为必须完成的使命,他亲自率领7万大军抵达重庆合州周边。1259年2月起,蒙军对钓鱼城发动了连续一个多月的猛烈攻势,却屡战屡败。接着,连续20多天的大雨使攻势被迫中断。
四月雨停后,蒙古军重新发起进攻,曾一度攻占钓鱼城外城墙的城头,但最终被守军击退。随着天气转热,蒙军内部爆发瘟疫,局势愈加严峻。进入六月,汪古部大将汪德臣阵亡。不久后,蒙古大汗蒙哥也意外在今天重庆北碚区温泉寺病逝,令整个战争局势骤变。
对于蒙哥的死因,后世有多种说法。《元史》记载他从六月起“不豫”,即病重,七月去世。伊儿汗国史书《史集》则称他因水土不服患上赤痢病,仍坚持饮酒,最终病情恶化而死。明朝万历时期的《合州志》则记载,当时蒙军在钓鱼城外建造桥楼监视城内水源,宋军发现后用火炮将桥楼炸毁。蒙哥正好在附近观察战况,受到炮风震击,身体受损,没多久便病逝。
因此,蒙哥有很大可能是因宋军炮击所伤致死。过去学界多认为当时的“炮”是指由抛石机发射的石弹,但近年考古发现钓鱼城周围散落大量铁制火炮残片,经鉴定为铁火雷爆炸遗留碎片,说明宋军已掌握较为先进的火器技术。由此推测,蒙哥死因可能与铁火雷爆炸产生的冲击波有关,他很可能成为历史上最早死于热兵器的帝王之一。
蒙哥去世时年仅50岁,按常理他本可活上10至20年,其早逝对世界历史走向产生了决定性影响。蒙哥当时是被金帐、窝阔台、察合台和伊儿汗四大汗国共同认可的蒙古大汗,拥有调动全帝国军队的权力,维持蒙古帝国的强大征服势头。
蒙哥死后,蒙古军队在多个战场迅速撤退。例如,忽必烈当时在江淮一带与南宋激战,甚至已公开表示意图攻占南宋事实上的首都临安;伊儿汗国的旭烈兀也进军巴勒斯坦,准备消灭最后具实力的埃及马穆鲁克王朝。但蒙哥死后,忽必烈与南宋宰相贾似道和谈撤军,回北方与弟弟阿里不哥争夺汗位。旭烈兀则率军东撤,只留下偏师驻守巴勒斯坦,最终被马穆鲁克军队全歼。
此后蒙古帝国实质解体,各汗国各自为政,只能调动本地军队,整体征服势头被极大削弱。南宋因忽必烈撤军得以延续20年生命。而忽必烈也明显感受到钓鱼城的顽强防御力量,后来再攻南宋时将主攻方向转向襄阳,尽管襄阳被围困长达6年,仍未改变战术重点。
同时,蒙军在钓鱼城外围构筑了一系列山城,以“以城制城”,限制城内宋军的活动范围。钓鱼城一直坚守到1279年正月创元网,粮食告罄后,守将王立在元军承诺不屠城的条件下才开城投降。至此,钓鱼城之战宣告结束,而这场战役也彻底改变了当时世界的历史格局。(图片来源网络)
发布于:天津市兴盛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